昨日(12月1日)下午,以“绿色让生活更美好”为主题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殡仪馆正式启动。在一场文明与自然统一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仪式中,20位逝者的骨灰有序地安葬在生态人文公园内。据悉,这是青岛市继海葬之后推出的又一新型绿色、节地、生态安葬形式。在本市登记的逝者家属,可通过预约,选择这种方式免费安葬逝者。
节地生态葬举行集体安葬
下午2点,在庄严的音乐声中,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在市殡仪馆正式启动,百只祥鸽被放飞。在古典风铃的伴奏下,8位身着传统汉服的舞者表演了一段彝族传统舞蹈,舞蹈灵感来自自然,与自然融为一体,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。“戊戌年,正是农时,十月入冬,心头亦是牵挂,思念先祖,心中难过,他们归来大地,绿荫庇佑……”现场追思会令人心潮澎湃,数十位家属手捧锦鲤,放生在祈福放生池中,合掌祈福。
随后,40名司仪手举黑伞、花篮,护送家属到殡仪馆西侧生态文化园安葬亲人骨灰。在《树葬》诗歌的音乐声中,家属将可降解骨灰盒缓缓放入吉祥坟墓,撒上花瓣,加土埋葬,叩头拜拜。家属在树上系上写满家属思念的黄丝带,缓缓离去。
记者注意到,经过一年多的建设,原本荒芜的西山如今已成为花草树木环绕的生态文化公园,分为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、海葬纪念园四大区域,是青岛市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安葬地。此外,公园内还设置了大片幕墙,可用于放置壁葬骨灰盒。
节地生态埋葬开启新里程碑
据悉,此次节地生态安葬活动采用将逝者骨灰放入可降解骨灰盒,连同花瓣、泥土一起埋葬于树下、花丛、草坪上的新型生态安葬方式,不建墓基、不立墓碑、不建硬质墓,不留墓碑、不留姓名、不留骨灰,骨灰及容器最终降解为土壤,回归自然。
据了解,1991年10月31日,青岛是全国首批开展海葬活动的城市之一,开启了节约土地生态安葬的新篇章。28年来,青岛共组织海葬302次,16150位逝者灵魂回归大海,永久挽救土地300余亩。特别是近年来,参加人数不断增多,海葬费用减免也提高到1000元。
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以树葬、草坪葬、花葬为主的陆地生态安葬活动正式启动,是青岛自1991年开展海葬以来,在节约土地生态安葬方面的又一里程碑,影响重大。“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,参加公共海葬、树葬、草坪葬且在青岛有固定户口的逝者家属,免交参加相关安葬活动基本费用,而且这种节约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具有周期性,不受土地限制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逝者家属如愿意采用这种安葬方式,可通过电话或现场预约,市殡仪馆将根据报名情况,定期分批组织安葬活动。
坚持推行绿色生态殡葬改革
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,岛内居民的殡葬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,占用土地少、消耗资源少的生态安葬形式正逐渐被人们认可,近年来,青岛殡葬管理处按照国家对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,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使用,使陆地生态安葬成为常态。
据悉,近年来,青岛殡葬管理处大力推行绿色殡葬工作,分阶段建成环保祭奠炉,禁止露天焚烧,禁止焚烧衣物、被褥、纸制品,坚持清明节期间“献花烧纸”活动。今年从清明节开始,开展大型绿色公益祭奠活动,已成为绿色祭奠的主流,以往围绕殡仪馆的烟尘雾霾已彻底消失。
海葬方面,自2016年起,海葬走向常态化、多样化、个性化,海葬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。今年开始的节地生态葬,开启了青岛绿色节地生态葬工作的新篇章。(记者吴帅 通讯员田安锋 李玉萍)